还不了解:汉朝韩信的读者,下面祈福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韩信若起兵造反,成功推翻刘邦有多大把握?
众所周知,说到韩信历史对其有“兵仙”、“战神”等美誉,韩信一生“战必胜,攻必取”,凡其指挥的战役基本没出现过败仗。如果没有韩信,刘邦也不可能战胜项羽,他为汉朝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单从军事上来看,韩信确实无人能与其争锋,是非常出色的军事家和指挥家。尤其是在平定齐国后,韩信的实力达到了顶峰,可以与刘邦、项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那么,设想一下,如果当时韩信听从了劝谏,他有多少契机可以起兵自立为王呢?韩信真能打败刘邦,成功上位吗?
一、韩信首次自立为王的契机
说起韩信很多人都听过胯下之辱的典故,韩信这种能屈能伸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韩信开始是在项羽帐下效力,但没得到项羽欣赏,但俗话说得好:“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后面在萧何的力荐下,刘邦封韩信为大将,自此,韩信把他非凡的军事天赋和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公元前204年,平阴侯韩信和汉军统帅张耳率领三万汉军与赵国陈余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口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两军兵力悬殊六七倍,看似没有任何取胜的可能性,但韩信捉住陈余轻敌的情绪和想速战速决的心理,出奇制胜地想出了一举致胜的奇招。韩信“背水一战”大败陈余,轻松平定赵国。
但在此次战役中,韩信不仅大败赵军,还收获了一名猛将军师,这个人名叫李左车。当时如若陈余不刚愎自负,听从李左车的迂回作战方案,也就没有韩信的“背水一战”的大胜。
韩信奉李左车为座上宾,故而李左车跟韩信建议不要采取强攻燕、齐,而是先安抚平定的赵国各地区,然后再派谋士招降燕国,只要燕国投降,齐国也会望风而动。这样不仅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且可以为图谋天下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左车的跟韩信表达的意思其实已经非常明显,刘邦此时正在彭城与项羽交战,无暇顾及韩信这边。所以韩信正好借助此次平定赵国的契机,再招降燕、齐两国,便可有强大的资本自立为王了。如若此时韩信出兵攻打刘邦,刘邦是没有足够的实力与之抗争的。
然而刘邦过于精明,反应太迅速,连夜和夏侯婴潜入军营把兵符给拿走了,加上此时的韩信没有自立为王的打算,也就错失了第一次自立为王的契机。
二、韩信第二次自立为王的契机
公元前204年,刘邦一方面派人去劝降齐国,一方面又出于对韩信的不信任下令让其攻打齐国。韩信率领的大军快抵达齐国之际就听说齐国已经受燕国投降的影响,也决定投降了。正在韩信犹豫是否还要攻打齐国之时,韩信帐下谋士蒯通大胆谏言:“汉王是让你攻打齐国,你不打就等于违抗他的命令。再者,你一个大将军难道还不如一个劝降书生的三寸之舌吗”。其实蒯通主要意图就是告诉韩信赶紧抓住这个攻打齐国的机会,快速增强自己的实力。
韩信觉得蒯通讲的很有道理,于是趁齐国没有防备,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双方在潍水发生了激战。史称“潍水之战”。此次战役可以说是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是一场转折性的战役。韩信军大败齐军后,自请封他为代齐王。刘邦心里虽不悦,但还是派张良去齐国直接封韩信为齐王。但此时刘邦已经对韩信心生猜忌和不满,觉得他已经威胁到他的权力地位。若此时韩信听从蒯通的谏言,在自己实力最强的时期,在刘邦被项羽打得连连败仗之际,韩信发兵攻打刘邦,自立为王,刘邦这次估计就会败的一塌糊涂了。
但最终韩信只是为了更好的治理齐国,自请封自己为代齐王,并没有听从蒯通的建议,这是韩信错过第二次自立的契机,也是错失最佳打败刘邦的一次契机。后面他若再想反叛取胜成功率大概就会越来越低了。
三、韩信第三次自立为王的契机
当初韩信在项羽帐下的时候,项羽根本看不上韩信,觉得他就是个山野莽夫,但自从萧何把韩信力荐给刘邦后,让所有的人都惊叹于韩信出神入化的用兵才能。
项羽此时也开始后悔当初不能慧眼识珠,不然此时这名猛将就是为他在效力。而此时正是楚汉之争难分伯仲之时,项羽一方面要对付刘邦,一方面又担忧如若此时韩信再趁机过来打他,那他就腹背受敌了。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项羽不得不去拉拢韩信,派了他的谋士武涉去向韩信抛出了友好的橄榄枝。武涉实事求是的劝说韩信如果他帮刘邦联合攻打楚军,楚军战败,刘邦得了天下也一定容不下他。并且项羽为了显示足够的诚意,跟韩信承诺只要不联合刘邦一起率兵攻打,保持中立,那项羽答应可以跟他和刘邦三分天下。
此次武涉的劝说,加上之前蒯通的谏言,其实韩信内心也在不停的挣扎,一直也在试图考虑是否自立。但想到刘邦得知遇之恩,韩信还是不忍背叛刘邦。试想此时韩信狠下心,就算不联合项羽对抗刘邦,保持中立,让楚汉双方相争,他完全有机会跟刘邦项羽形成一个三足鼎立之势。但韩信的优柔寡断让她错失了自立为王的最后一次契机,此后垓下之围,项羽自刎乌江,刘邦统一天下,韩信兵权被夺,再也没有与刘邦对抗的资本了。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