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秋分曾经是祭月节,在古代有春祭日,秋祭月的说法,中秋节也是由祭月节演化过来的,最早的祭月节也就是中秋节,本来是定在秋分的,但是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圆月,所以才有了中秋节,那么你知道秋分的含义是什么意思吗?秋分这一天,客家人们的习俗是放风筝,小编就在这里,为各位朋友们介绍秋分的风俗有哪些,快来看看吧,不容错过的精彩内容!
【秋分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可见“秋分”有两层意思:一是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因此这一天昼夜平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二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这天正好在秋季90天的中间,平分了秋季。秋分之“分”便由此而来。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所以有“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之说。农谚又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降雨,将气温拉到更低。气象谚语说:“秋分白云多,处处好田禾”。“处处好田禾”好理解,秋分正是“天下大熟”之时。
秋分三侯
一侯雷始收声二侯蛰虫坏户:三侯水始涸。
一侯雷始收声。雷声开始平息。《吕氏春秋·仲秋纪》高诱注中说:“雷乃始收藏,其声不震也。”
二候蛰虫坏户。《礼记·月令》作“坏”(péi),《淮南子·时则训》作“陪”,《吕氏春秋·仲春》作“俯”。三字同“附”。《广雅·释诂四》:“附,依也。”即依附义。蛰伏冬眠动物躲进户内。《吕氏春秋·仲秋纪》高诱注:“将蛰之虫,俯近其所蛰之户。”
三候水始涸。水流开始干涸。早在秋季之初,北方地区的降水就已大为减少,但南方很多地区仍处于多雨模式,只有到了秋分特别是秋分三候时,南方地区才开始进入少雨的时期,天气变得日趋干燥,水汽蒸发加快,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便处于干涸之中。此时大江南北降雨量普遍减少,此谓秋分三候“水始涸”。
秋分气候
1、平分秋色,秋风骤起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即平分秋色:秋分时,大陆干冷气团在北方完全占据上风,并且向南方频繁进攻。正是因为大陆干冷气团的南下,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的风向已经以北风和西风为主导。
在大陆干冷气团的影响下,我国的气温不断下降,湿度骤然降低,秋燥横行。
2、秋燥横行,秋雨渐少
“秋燥”其实是一个中医上的概念,意思是人在秋季受干燥影响而发生的疾病,包括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秋燥引发的较轻症状有喉咙疼痛、声音嘶哑、口腔溃疡等。由于干燥会导致血管脆性增加,所以流鼻血也是秋燥的重要症状之一;和秋燥横行相对应的,是秋分节气前后我国秋雨的大幅减少。
虽然雨水减少,但是所带来的寒意却丝毫未减。农谚又说:“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降雨,将气温拉到更低。
【秋分的风俗有哪些】
1、秋祭月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此时暖湿空气消退,天空明净,星朗月明,确实是赏月的最佳时期。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先民认为,日属阳之精,月属阴之精,“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郑玄也说,“君子履端于始,举正于中,故本二分也。”因此,春分和秋分就分别成了祭祀太阳和月亮的日子。
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民间的祭月习俗因地区不同仪式各异。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1531年秋分,晚9点至11点,月明风清,祭祀香烟点燃,明嘉靖皇帝亲自在月坛举行祭祀礼,沿袭两千多年的秋分夕月仪式有了专门的场所。《北京岁华记》记载北京祭月的习俗说:“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北京祭月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就是“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此即民谚所说“男不拜月”。
2、吃秋菜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野苋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人体抗癌作用。炒野苋菜具有情热解毒、利尿、止痛、明目的功效,食之可增强抗病、防病能力,健康少病,润肤美容。适用于痢疾、目赤、雀盲、乳痈、痔疮等病症。
实际上,岭南习俗所谓的“秋汤”也是和现在中医学提倡的秋天滋补是一致的,只不过岭南习俗更加典型,有点土生土长的味道,没有上升到中医学理论的高度罢了。
3、送秋牛
秋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秋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4、粘雀子嘴
秋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希望用汤圆将麻雀的嘴粘住当然只是农民朋友的美好想象和愿望,不过这其中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汤圆的黏性比较大,不易消化,不宜多食。汤圆多以糯米为主原料和其他一些配料制成,糯米性温,味甘,所加配料亦往往是高糖分、高热量之物,在春寒季节少量食用有助于补充身体热能,补虚调血、升阳健脾。但糯米黏滞、难消化,多食容易导致食滞。搭配葱、蒜等辛味食物,可以平衡汤圆的滞缓效果。
5、放风筝
秋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秋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6、做面雀,吃面雀
秋分“面雀”点心是旧时农人用来粘雀嘴防止破坏即将成熟的庄稼,如今这种糯米点心的含义和做法已基本失传。
“面雀”是将糯米粉揉成面团,然后用模具刻制而成的一种糯米点心。在古时候,秋分时节的到来,意味着稻谷快要成熟,马上就要到秋季大丰收的时候了,秋收、秋耕、秋种的‘三秋’大忙显得格外紧张。这个时候,会有许多小鸟去稻田里偷食稻谷,破坏庄稼。人们就用糯米粉做成团子,用竹签串成一串扔到田里去,小鸟吃了面雀嘴巴就会被黏住,这样就不能去祸害庄稼了。有些讲究的人家会用一些鸟类的模具做出不同形状的面雀来,只是现在这些模具都已经失传了,而秋分做面雀吃面雀这个民俗也渐渐地不为人知了。
拿来小鸟的模具,准备将“面雀”做成小鸟的样子。将面团搓揉成合适的形状后放入小鸟模具中,按紧实后再用牙签慢慢挑出,雀鸟胖胖的身体就做好了。随后,用含有蓝色食用色素的面团做出了雀鸟的眼睛和翅膀,粘到雀鸟身体上,这样一只丰满的立体动态的面雀就做好了。以前的面雀是给小鸟吃的,现在这些面雀都成为餐桌上的点心了。这些面团都是用炒熟的糯米粉加入适量的糖、猪油和开水揉制而成的,非常软糯,可以直接食用。
7、竖蛋
在每年的秋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游戏,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J予L把它竖起来。秋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秋分养生攻略
1、在风多干燥的秋季,温度和湿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如果不注意养生,人体的抵抗力就会大大下降。秋分后辛辣食物不宜多吃,可适当多食辛味、酸味、甘润或具有降肺气功效的果蔬,如梨、萝卜、藕、荸荠、甘蔗、山楂、苹果、百合、银耳、柿子等。
2、秋季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但也不必过早“多穿衣”,应注意耐寒锻炼,也就是常说的“秋冻”。
3、秋天是锻炼的好季节,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调养肺气,还可提高肺脏器官的功能。运动宜选择轻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例如瑜伽;也可登高眺远,以开阔心胸,使内心豁达,从而安定神志。
4、一般而言,秋季人的情绪不大稳定,易于烦躁或悲愁,尤其是草枯叶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萧条、凄凉之感,引起悲伤忧愁的心绪,而悲忧最易伤肺。因此秋季养生要保持乐观的情绪,享受累累硕果的喜悦。
5、秋分时节,是蟹肉最肥美、也最滋补的时候。螃蟹清热解毒,秋季多吃螃蟹,有助于体内运化,调节阴阳平衡;但是螃蟹性寒,虚寒者不宜多食,更不能与柿子、生梨等寒性水果同食,食用时需蘸取生姜、葱、醋等调味品,以祛寒杀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