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七夕活动有什么?陕西人七夕节怎么过?七夕节是中国最具有浪漫情愫的节日,虽然它的起源并非是我们熟知的牛郎织女的故事,而是因为节日日期的特殊性,还有劳动人民真诚淳朴的精神所开始的。但这并不影响很多习俗还是因为牛郎织女而形成的,那么在宝鸡有什么习俗呢?
宝鸡七夕活动有什么
掐巧乞巧
农历七月初七,月亮初升时,西府的姑娘们在嫂嫂们的指导下,在承办者的庭院或某位农家姑娘的门前,端出之前生好的“巧芽”(由绿豆、大麦等五色粮食生的芽),拿出七碟鲜果品,七位生巧的姑娘等候掐巧乞巧。此时一位嫂嫂带头祈愿八方太平,五谷丰登,瓜果丰收。
唱乞巧歌
嫂子们领唱“乞巧歌”,看热闹的人,特别是姑娘、媳妇,手拿扇子向乞巧的姑娘们扇风,边扇边唱“乞巧曲”,其韵调似“西府曲子”,其歌词如:“……六月六生巧来,七月七掐巧来,七姐七姐你下来,给我姐妹教巧来。
巧的给个花样子,拙的给个鞋样子,灵的学会绣龙阁,笨的从此变灵醒。”人们反复唱“乞巧歌”,娃娃们手舞足蹈,模仿各种动作,男孩模仿握笔写字或做农活的动作,女孩模仿绣花做针线、穿梭织布的动作,名曰“得巧”。
浮针观影风俗
七月初七中午,姑娘们要举行妙趣横生的“乞巧”比赛游戏。用碗盆之器盛水放在日光下暴晒,待水面结成一层膜,女子投绣花针于水面膜上,针浮在水面上,在水底形成不同的阴影。
据说,针影呈云状、花状或鸟兽状、鞋状等,便是得了巧,因为织女赐给她的是一根灵巧的绣花针。
若针影粗如棒槌,或细如线,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的妇女是“拙妇”,因为织女给她的是一根石杵。这种游戏叫“丢巧针”。
陕西人七夕节怎么过
乞巧棚
农历七月初七日,一群姑娘以自然村为单位,或在一个村庄分数片,搭成彩色“乞巧棚”以纪念七夕.彩棚的搭法,有繁有简.最常见的是用五色彩纸,剪成仙楼,刻牛郎织女像于其上。
织女的形象也很简单,端一张椅子,椅子上放一个斗,斗下穿一件裙子,椅背上套一件大衿衫,顺领口插个竹笊篱,凸出的一面向外,贴一张纸画的女人脸,戴上耳坠,头脑用黑色丝帕绾个圆髻头,插上金银首饰,这样织女的像就扮成了。